同仁堂将收获第四次IPO,医养板块含金量几何?
2024-08-01 18:03:18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
中医服务已然突破年龄壁垒,成为全民刚需,2032年行业规模有望达到人民币21239亿元。

采写/万天南

陆远途

编辑/陈纪英

“北有同仁堂,南有片仔癀”,在中医药行业,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同仁堂,是遥遥领先的长青标杆。

不过,老字号同仁堂并不“服老”,持续沿着主线纵深产业链,拥抱AI和大数据等科技新智慧,在资本市场上也是蓄势聚力,自2013年同仁堂国药上市后,经过11年的沉寂,同仁堂医养已于6月28日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,这意味着同仁堂集团有望收获第四次IPO。

目前,国人对同仁堂的“药”耳熟能详,但对其“医”关注不多,同仁堂医养的大众认知度不算太高。同仁堂医养在资本市场初来乍到,到底该如何对其定价估值,市场也存在分歧。

其实,同仁堂医养来头不小。中医药自古不分家,同仁堂医养的成立及快速发展,是同仁堂在“中医”这半边天的重大战略举措,致力实现“医药圆融”。

2019年同仁堂组建同仁堂医养公司,将业务范围向医、药、养结合拓展,通过整合同仁堂及社会医疗服务资源,打造同仁堂医疗服务品牌。背靠同仁堂这一金字招牌,赖于果断利落的内生发展及对外并购,同仁堂医养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非公立中医医院集团。

在同仁堂医养提交上市申请一个月之后,同仁堂集团又有大动作。

7月26-28日,在同仁堂集团组织下、同仁堂医养公司成功主办了“北京同仁堂第二届中医大会”,现场大咖云聚,激情论道,吸引了诸多院士、国医大师、岐黄学者等国家中医药领域的领军人才、临床专家及同仁堂系内近千名中医师齐聚一堂,气氛火爆,一座难求。医生是医疗机构的核心资源,中医大会的火爆,凸显了同仁堂医养的内涵与底蕴。

增速超行业5倍,同仁堂医养万亿风口领先

同仁堂品牌始创于1669年(清康熙八年),自1723年(清雍正元年)为清宫供御药,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。创始至今跨越三百多年,同仁堂品牌依然长青。

《2023胡润中国最具历史文化底蕴品牌榜》显示,中国最成功的100个品牌中,超过三百年的品牌仅15个,同仁堂赫然在列。在最近三年上述榜单中,同仁堂连续位列前三,彰显出历久弥新的品牌魅力。

品牌长盛不衰,同仁堂在资本市场上也收获颇丰。目前同仁堂集团拥有三家上市公司:同仁堂(600085.SH)、同仁堂科技(1666.HK)、同仁堂国药(3613.HK)。三家上市公司带着“同仁堂”的光环,各负使命。

今年6月28日,同仁堂医养向香港交易所递交招股书,而其所在的中医大健康赛道,风口正盛。

此前,国家卫健委在《“十四五”健康老龄化规划》中提出,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5%以上。

如今,中医服务已然突破年龄壁垒,成为全民刚需。丁香医生发布的《2023年国民健康洞察报告》显示,相较于老年人,年轻人的健康困扰更多,“中式养生”频频登上各大热搜榜。另据美团数据,2023年12月以来,中医馆相关服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227%,其中20-35岁的用户占比超七成。

从行业规模上来看,根据同仁堂医养招股书,中国中医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836亿元增至2022年的人民币8000亿元,占2022年中国医疗服务行业总市场份额的13.4%,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8.2%。

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,该行业市场规模还将大幅增长,2032年有望达到人民币21239亿元,占2032年中国医疗服务行业总市场份额的19.3%,2022年至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0.3%。

作为行业龙头的同仁堂医养,深耕中医大健康领域近10年,在规模和增速上均遥遥领先于行业。

根据招股书披露,按照自有中医院2022年门诊就诊汇总人次和门诊医疗服务汇总收入排名,同仁堂医养是中国非公立中医院医疗服务行业中最大的中医院集团。

2021年、2022年及2023年,同仁堂医养分别实现营收4.70亿元、6.97亿元和8.95亿元,近两年营收增速分别为48.30%、28.41%,远超行业4.4%的年复合增速。增长质量也在提升, 2023年同仁堂医养净利润4459万元,实现了扭亏为盈。

这种高质量增长还有望持续。一来,相比需求端大爆发,目前中医大健康“供给力”尚显不足。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资料,中医院数量从2018年的4939家稳步增长至2022年的5862家,复合年增长率仅为4.4%,供给缺口巨大,行业红利凸显。

二来,中医大健康产业尚处于成长周期阶段,赛道逐渐清晰,但市场仍较为分散。目前同仁堂医养虽为行业龙头,其市场份额仅有0.5%左右,随着行业高速发展优胜略汰,集中度将逐步提升。同仁堂医养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有望通过高质量的内生增长、并购优质资产等方式,以高于行业数倍的增速,持续提升市场份额,实现N倍再造。

练好“内功”和“轻功”,同仁堂医养跳级发展

在需求旺盛、供给分散的中医行业,作为龙头的同仁堂医养,可以通过双线并行的方式,一路狂飙:一靠内生式高质量发展,二靠外延式优质资产并购。内外兼修,再加上“提升新质生产力”这一新的发展战略,可见其发展重点走向延伸产业布局,扩大服务规模,这无疑是当前行业参与者的最优选项。

同仁堂医养招股书披露,公司目前拥有12家连锁医院,8家基层医疗机构和1家中医互联网医院,建立了分级诊疗服务网络,可实现一站式医疗服务,后续还将持续扩大中医医疗服务网络。

着眼规模化运营,同仁堂医养建立了标准化的管理体系、质量控制系统,拥有供应链体系以及总部级的采购协同管理平台,发展质量持续提升。

除了练好内功之外,对于一家成长期的企业而言,外延并购则相当于“练轻功”,可以助力企业跳跃式发展,快速提升市场份额。

统观医疗行业,通过对外并购、整合资源,实现快速发展的企业不少。

例如,爱尔眼科2009年上市之初仅拥有19家医院,截至2023年底,爱尔眼科通过并购,在境内拥有256家医院和183家门诊部。

公立医院也经历了快速整合阶段。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,自2013年起,我国公立医院数量逐年下降,从13396家减少到2021年的11804家,9年间减少了11.8%。

还有美国的美敦力集团、强生集团,中国的复星医药、迈瑞医疗,以及同样聚焦中医药领域的固生堂,都依靠外延并购,快速成长为行业龙头。

有序整合中医医疗资源,不仅有利于同仁堂医养做大做强,也有助于促进中医医疗资源合理配置,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。

具体来看,同仁堂医养对浙江三溪堂、上海承志堂,上海中和堂的并购项目,有其共性:一是标的品牌成熟度高,资产优良;二是交易价格合理,“高性价比”抄底;三是收购标的区位优势明显,且可以互补协同,延长了同仁堂医养的服务半径。

特别是浙江三溪堂,创立于1988年,是中国最大的单体中医馆,在浙江赫赫有名。2022年4月与7月,同仁堂医养连同“同仁堂养老基金”及“同仁堂医疗基金”以2.84亿元的总价,收购 “三溪堂保健院”和“三溪堂国药馆”65%的股权。可以推算,三溪堂保健院和三溪堂国药堂整体估值为4.37亿元。

以三溪堂2021年全年净利润约4469万元、整体估值4.37亿元计算,并购三溪堂的整体市盈率尚不足10倍,这笔收购 “性价比”很高。

而在被收购之后,三溪堂的表现不俗,显示出了同仁堂医养高超的整合能力。

其中,三溪堂保健院的营收和净利润,分别从2022年的1.02亿元、1475万元,提升至2023年的1.95亿元、3031万元。三溪堂国药馆的营收和净利润,分别从2022年的0.99亿元、1098万元,提升至2023年的1.67亿元、1642万元。

在此之后,同仁堂医养还收购了上海承志堂,拟收购上海中和堂,将服务网络拓展至上海长三角地区。

上海中和堂也是上海知名中医诊所,今年6月,同仁堂医养拟作价2076万元收购上海中和堂60%的股权,即上海中和堂100%股权作价3460万元。根据同仁堂医养招股书披露,上海中和堂2023年收入及税前利润分别约为3060万元、220万元,可以计算其资产估值在16倍市盈率左右。

参考可比上市公司固生堂(2273.HK)最新32倍的市盈率,同仁堂医养收购的上述标的估值都不高,属于“抄底并购”。

借助上述并购,目前,同仁堂医养服务网络已覆盖北京、上海、浙江等9个省市。公司在招股书中提及,将继续收购专营中医或具有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的营利性医院、门诊部及诊所,重点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中国经济活跃的区域,及华中、四川、重庆等人口密集地区拓展业务。

还未上市就已经发起多次收购,在融资渠道有限的背景下,同仁堂医养是否财务承压?

招股书显示,目前同仁堂医养2021年、2022年、2023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.7%、36.0%、30.9%,对比香港恒生一级行业-医疗保健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47.58%,香港恒生二级行业-医疗保健设备和服务的平均资产负债率48.08%,同仁堂医养的负债率远低于行业水平,财务安全水位极高。

与此同时,2021年、2022年、2023年同仁堂医养流动比率分别为1.8倍、1.2倍、1.2倍,流动性风险较小。

普惠服务大众,经济和社会价值兼修

目前,中医大健康行业发展蓬勃,但也存在诸多痛点,而同仁堂医养作为行业龙头,高质发展,对症下药,有望推动解决解决四大难题,彰显社会责任。

第一,解决中医医师资源稀缺问题。俗话说,西医认门,中医认人,看病自然是找“老中医”。

数据显示,中国中医医师数量从截至2017年末的52.70万人增长到截至2021年末的73.17万人,复合年增长率为8.5%。目前,全国中医医师76.4万人,仅占全国医师总数的17.1%。上述中医医师中,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仅占16.6%。

同仁堂医养手握丰富的中医医师资源。根据招股书,公司拥有主任医师261名,副主任医师401名,主治医师757名及住院医师609名,高级或中级资格的医师占公司医疗服务网络内执业医师总数的近70%。

同仁堂医养不仅建立了8项专病学科的专家委员会,还实施独特的带教制度,滚动培养中医人才。目前同仁堂医养医疗服务网络已孵化两个国家级名医工作室,一个国家级中医处方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三个省级名医工作室,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交流。在本次中医大会上,同仁堂集团授聘第五批同仁堂中医大会23人,并成立北京同仁堂医养公司首席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,聘任首席专家委员10名,进一步为公司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。

第二,线上线下一体化打破时空限制,提高中医资源利用效率。同仁堂医养在2022年上线互联网医院“同仁堂中医”,启动“互联网+中医”诊疗业务。互联网医院可与连锁医院、基层连锁医疗机构相辅相成,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。

在此基础上,同仁堂医养探索“中医+”模式,探索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门诊部、诊所合作,加强与外部医疗机构的线上会诊和客户转诊。由此打破地域限制、机构限制,实现医师的高效流动,提高中医资源的利用效率。线上医疗服务还有效缓解中医资源区域化分配不均衡的痛点,推动了医疗服务的下沉和降本,有效缓解了看病难、成本高等民生难题。

第三,“好医”+“好药”,才有“好疗效”。

高质量的药品是卓越医疗效果的保障。同仁堂的药品素来以配方独特、选料上乘、工艺精湛、疗效显著而享誉国内外,并得以世代弘扬。同仁堂355年历史底蕴,使得同仁堂医养“好医”有了天生的优势。目前,同仁堂医养可以提供从疾病预防、中医辨证、医学检查、诊断、治疗到诊后康复、随访、日常健康管理和用药指导的一站式中医医疗服务。同时,这些服务还能与同仁堂集团的其他业务形成产业协同和共振,实现价值红利最大化。

第四,以普惠医疗,服务大众群体,彰显社会责任。

中医服务,不仅具备商业价值,也具备很强的社会价值属性。

同仁堂医养招股书显示,其2023年净利率为5%,从长远看同仁堂医养仍处于快速发展期,后续利润将持续向好。从同仁堂医养发展定位看,其并未追求短期的利润最大化,而是践行普惠的长期主义路线。

表面来看,坚持普惠路线,牺牲了短期盈利能力。但唯有普惠,才能服务大众群体,最终反而能做大用户规模和商业价值。

招股书显示,2021年至2023年,同仁堂医养网络内医疗机构的总就诊人次分别为140万人次、150万人次及190万人次。而且,高粘性、高忠诚度、高价值的会员也在高速增长,会员数从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近22万人,增加至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53万余人,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55.6%。

“同修仁德,济世养生”,同仁堂医养要以普惠路线,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兼得。

同仁堂通过同仁堂医养的发展,实现从制药到“制药+”大健康生态的全面跃升,精准对接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的强劲东风。

而通过上市,撬动增长杠杆,则是其担负上述长期使命的起点。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