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下半场,星巴克豹变启示录
2018-12-16 18:49:13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阿里诞生于1999年的杭州湖畔花园,那一年,中国的400万网民还未听闻过网购;


就在同一年,远距杭州1300公里的北京国贸,星巴克开设了大陆第一家门店,那里外企密布,喝咖啡还只是少数精英的小众习惯。



那个保守的星巴克不见了——它一度在外卖业务上迟到了四五年。不过,当这头猛兽决定转身之后,它姿态决绝,动作凶悍。

就在昨天,星巴克和阿里共同宣布,上线全新的线上新零售门店,自此,星巴克会员体系和阿里生态全面打通——从和联手阿里宣布合作到双方体系全面打通,星巴克只用了短短4个月,不仅如此,星巴克还打算把“中国经验”复制到美国本土。

阿里巴巴就像一个商业操作系统一样,让星巴克能利用这个系统的多种能力,突破业务疆界。

转身如此彻底,可能是因为中国市场9年来首次下滑的Q3财季业绩惊醒了它,而阿里在过去四个月中释放的势能,或许可以初步抹平它的恐慌了——自8月份和阿里合作以来,星巴克一路下滑的股价开始掉头向上,逆势上涨了16.5%,画出了一个开口向上的陡峭抛物线。

星巴克中国市场数字化转型的成功,已经成为了星巴克吸引投资人的最佳故事——在投资者日上,阿里被反复提及了11次。

“商业操作系统”阿里巴巴是如何助力星巴克实现新零售豹变的?

01 后发先至,大象转身

与国内那些凶猛的咖啡创业公司相比,星巴克似乎有些过于保守了,中国外卖业务已经蓬勃发展了四五年,但这家全球最大连锁咖啡,因为担心体验不好,始终没有建立官方外卖机制——尽管第三方的配送平台,从2014年就开始自行提供星巴克咖啡的代购外送服务。

掌握决策权的美国高管团队,可能低估了中国用户对在线便利服务的渴求——这一领域,中国走到了美国前面,外卖成为了都市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之一。

但到了今年年中,一度严峻的形势,惊醒了星巴克这头超级大象——今年Q3财季(从2018年4月1日—6月30日),星巴克中国区同店销售下降了2%,低于去年同期的上涨7%,这是星巴克中国市场九年以来的首次下滑,而中国也因此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市场之一。

就是在Q3的财报会议上,中国区CEO 王静瑛坦承,外卖成为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——转型变得迫在眉睫。

对于星巴克这样的巨头来说,互联网转型显然不止上线外卖业务那么简单——全渠道的服务履约,更精细的会员运营,更贴心的消费体验,更深入的用户互动等等。

时间紧迫,星巴克来不及从0到1,自行试水找路,它必须利用现有的社会化资源,牵手科技巨头,协力完成转型——与星巴克的全方位新零售转型需求匹配的,有且只有阿里了。

相较于其他互联网公司,阿里拥有更全面的包括电商、新零售、金融科技、物流、云计算、数字办公等在内的生态体系,各业务之间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。同时,阿里也拥有深入行业提供数字化能力的实践经验。

用阿里巴巴CEO张勇的话来说,这已经形成了独一无二的“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”。

所以,当8月初双方对外宣布的战略合作,意料之中,情理之中。

双方的合作没有停留在PPT上,迅速、彻底、全面落地。

在业务前端,30个城市的2000家星巴克门店都已接入饿了么外送体系,每个小时就会有一家星巴克门店开通“专星送”服务,咖啡平均18.2分钟就能送到消费者手中;盒马的“外送星厨”帮助星巴克覆盖周边三公里盒区房居民;11月30日,“专星送”还扩展了新的场景,与阿里旗下淘票票合作,为用户提供配送至影院门口的服务。

更能体现双方开放性的,则是双方会员体系的彻底打通,这也是线上新零售门店第一次和第三方品牌合作——消费者在淘宝、支付宝、饿了么以及星巴克App,可以享受无差别服务。

很多公司出于可以理解的私心,为了把用户留在自有APP上,可能在自家APP上提供更优惠的服务,但星巴克要开放得多,它把大门彻底向阿里用户敞开。

合作的顺利,打消了原本互联网业务有所顾虑的星巴克。其国际及渠道发展集团总裁John Culver,亲自到阿里巴巴西溪园区附近的盒马“外送星厨”探店后,变得信心十足了。他在昨日凌晨举行的星巴克投资者会议上说:“自从8月与阿里巴巴达成全面战略合作,我们的中国团队就在快速前进。”

合作还让星巴克对中国市场更为乐观了——根据计划,未来4年,星巴克将在中国的230个城市扩张至6000家门店,目前星巴克在中国150个城市拥有有3000家——这意味着未来短短四年内的开店数量,比肩过去整整19年,这就是新零售的速度。

而在资本市场,自合作以来,当标准普尔指数全年平均下降1%的时候,星巴克的股价逆势上涨了两位数,达到16.5%——股价从低点的48美元左右,一路上扬到了66美元,这个涨幅,甚至超越了包括大摩之内的投行当初预测的目标价。

投资者的乐观当然不止于中国市场的进化——还在于,星巴克正打算把中国样本移植到美国本土市场。

根据计划,星巴克称将在二季度前,利用UberEats在其美国四分之一的门店开通外送服务——线上线下融合是全球零售业变革大势所趋,而星巴克和阿里的全面深入合作,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数字化升级样本。

02 星巴克启示录

互联网行至下半场,传统企业主动或者被动进行数字化转型,渐成燎原之势。因此,复盘星爸爸和马爸爸的跨界合作案例,或许能对全球品牌商的数字化转型之路,提供启示。

仔细复盘,会发现星巴克数字化的关键词如下:全渠道无缝体验,场景化获客、移动端下单购买、数字化会员运营、外送服务。

星巴克自上而下,覆盖前中后台的全方位转型,单纯依靠营销公司(获客)、纯2B的服务运营商(金融支付、配送服务)或者社交工具(用户和流量)等,对于大象星巴克来说都远远不够。

星巴克转型所需的上述外部资源和能力,阿里系列全面覆盖——所以,星巴克牵手阿里,当然不仅仅止于舒尔茨和马云是“多年的好友”。

在用户和流量上:淘宝和天猫有6.66亿移动端的月活用户;支付宝的国内活跃用户超过了7亿——这个用户量级,对于只有700万会员的星巴克来说,是空间辽阔的增量。星巴克和阿里体系打通,就相当于进入一个超级流量海洋,星巴克的服务链可以畅快远航;

而在2B的资源禀赋上:饿了么构建了覆盖全国的即时配送网络,支付宝具备国内最完备的金融科技能力等等,天猫和淘宝具备大数据精准营销的能力等等。

因此,星巴克的全面数字化转型,如果要找一个合作伙伴,显然,非阿里莫属。

能力足够了,但双方能否达成合作,还要看姿势是否协调、“三观”是否契合。

从星巴克小半年的升级路线图来看,星巴克作为一个有机组织体的数字化转型,需要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来驱动。这个系统必须同时兼具Android和iOS优点:它必须收放自如,张弛有度,既具有开放性,互相信赖,充分赋能;同时,又要具有高度的确定性,必须保证统一的顺滑的体验。

阿里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——在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后,阿里意在打造一个全新的横跨线上、线下的零售操作系统,将线上、线下的消费体验连接成一体。

星巴克只是标杆案例之一。

阿里商业操作系统的小目标,在微观层面,是要基于全方位的服务和组织能力,助推包括星巴克在内的全球品牌商登陆新零售大陆。

比如,天猫和淘宝已经聚集了18万家全球品牌,而天猫的作用绝不是单纯的卖货渠道,还会影响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。有了天猫的大数据模型指导品牌进行新品研发和引进,新品孵化的周期平均从18个月压缩到9个月,创新风险低,上市即爆发。

而且,阿里之于品牌商的影响,可能要远超品牌商当初的预期——仅仅几个月前,星巴克对是否在中国市场上线外卖业务还犹疑不定,中国市场成功试水4个月后,其经验已经反哺到了美国本土。

而在宏观层面,阿里则要构建新经济体的商业基础设施。阿里作为新零售概念的首倡者,以及新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之一,推动品牌商、服务商、制造商升级转型,如同百川奔流,汇聚成海,新零售、新消费、新经济已渐成燎原之势。

这个操作系统的边界,也不止狭隘的边境和国界,未来希望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的阿里,正在野心勃勃的构建一个“全球买、全球卖、全球运、全球游、全球付”的超级新零售网络。

目标很大,但初心未改,不管是微观的携手星巴克,还是落地宏大的全球化目标,其实阿里创业19年,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儿——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,这不是阿里的可选项,而是必选项。

只是,时代不同,匹配这个初心的定位必然不同,从电商平台到商业社会的操作系统,分别匹配的是电商时代和新零售、新消费、新制造时代。

阿里及其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”的初心,诞生于1999年的杭州湖畔花园,那一年,中国的400万网民还从未听闻过网购;就在同一年,在1300公里之外的北京国贸,星巴克开设了大陆第一家门店,那里外企密布,喝咖啡还只是少数精英的小众习惯,培养中国用户喝咖啡的生活方式,是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的初心。

19年后,初心和初心相遇,中国第一大互联网巨头和全球第一大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牵手,全球商业史上跨界融合的里程碑式标杆样本,就此诞生了。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